在流动性过剩比较严重的货币环境中,需要防止像猪肉这样一些短期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的价格上涨引发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不论我们现在多么热衷于长三角、珠三角之类经济区的建设,离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仅是自身和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局部密切关联,那么短期上看,会出现一已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可是从长远看,落后地区的后起实力会受到先进地区局部高速发展的耗损,而先进地区也永远也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层次。从这两点上看,我们的许多欠发达地区和山西运城、晋城、临汾等地差不太多,其发展都是从最低点处起步,似乎发达地区三十年的发展、积累和已达到层级与他们干系不大,只有重复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起步时的那些阶段,在原始、粗暴的丛林原则下,以经济外部效应最差的形式动作,这些地区好象才能发展起来。
虽说帝国早期经历了资本血腥积累的阶段,丛林原则也几乎把社会公正的信条挤得立锥无地,可这些国家却能通过建立殖民地和挑起帝国间战争把矛盾尽量外化。西方在其倾注—吸取系统中,对倾注一块很是重视,尤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西方通过倾注活动不仅要从落后国家和地区中攫取高额利润,而且为了长远发展,还要提高地方经济的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使地方跟得上他们不断产业更新的趟儿,能买、会用他们的翻新产品。地方考虑自身本位利益,这很正常,况且国家考评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也定位在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上,可是我们发展了,全国真的就能跟着发展吗?这要根据发达地区是怎么发展的而定,如果还是依着二、三十年前,改革刚起步的路子走,且随着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幅提高,落后地区许多有价值因素难免会被吸走,那不但不能导致全国跟着发展,反而会对全国经济长远、协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那些终于还是走出来的人,不论是基层还是高级劳动力,不让走破坏了心态,终于逃走后,到发达地区自然会产生出一种颇受优待的感觉,这更加剧了未走成的人出走的决心,于是也升级了留人的力度。与之相反,好莱坞再倾注回的那些为世界各地影视人才学习、效仿、追求、接受的东西,不但没有使地方光大其特色,反而使地方电影业在进军好莱坞的过程中,不知觉间失了本色,成为好莱坞的附庸,进而也使好莱坞今后更容易地向该地区输入大片,并吸走它认为有价值的演员,摄影师,导演……。
在布罗代尔考查十七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起步阶段货币运动的规律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现象,他指出:欧洲在用它的金币和银币去轰开其他国家的大门,否则这些门户就会对它关闭或很不情愿开放。这种双向关联结构,从好莱坞与地方电影业的关系中可窥一斑。比如,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核能就不会获得大发展。
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都在为他们在该区域的利益下赌注。戈尔,这位全球变暖的福音传递者,指出全球变暖带来的最首要负面结果就是极端天气的频发和海平面上升。中国是有能力建设世界上最有效也最宜居城市的。将来,中国有可能参与制定一份新的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协约,为了避免此举给经济带来的冲击,中国需要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里调整其发展模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预测,二氧化碳的浓度到2050年将达到百万分之四百五十到百万分之五百五十,目前这一数字为百万分之三百八十。国际上有很多可供借鉴的城市化经验。
国际社会将启动一个新的国际机制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建设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能获利的。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07年和平奖,颁发给戈尔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的原因。
《京都议定书》的大部分目标都未能实现。反观中国大多数新兴城市,发展却相当无序。目前的发展路径将使中国重蹈澳加美三国覆辙。为了尽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与国际社会的摩擦,但是又不以牺牲中国的发展为代价,坚决抵制过多的限制,中国需要相应的战略。
也许,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城市化发展部来规范和协调都市化发展。工业化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增长了三分之一。
中国与他国的经济对话仍将主要围绕贸易。逐渐上升的气温引起了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关注。
令我担忧的是,在中国的发展中,我没有看到一个好的都市化战略。放眼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大都市,不少使都市资源更有效组织的新兴科技层出不穷。因为到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就将达到经合组织的水平。近几年的高油价带动了煤炭消耗。2012年《京都议定书》将到期失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预测地表温度会在下个世纪上升1.5到4摄氏度。
关于如何鼓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不少提议。科学界向环保主义的皈依,是环保主义成为21世纪主导意识形态的关键一环。
如果保持现有态势,五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发展方式,今后将会受到更多的国际监督。
核电厂的固定投入很高,储藏核废品也需要国家战略支持。尽管还有一些对扭转全球变暖趋势有无必要的怀疑,但政治已经超越了这一步,公众对于全球变暖的意识已经经历了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地大物却薄,因此,必须有效发展。这样的估算可能略显粗糙,但是却对是否有必要扭转全球边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最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从19世纪晚期开始和过去的25年里,地表温度已经分别上升了0.6摄氏度和0.2到0.3摄氏度。找到替代能源或者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可以使经济更加有效发展。
中国最有力的论据,是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平均水平的一半。对环境的关注已经占据了各国国内政治的中心,国际政坛也将会对此投射强烈的关注。
事实上,中国的炭政策将成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美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那么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长速度还将超过目前的1.2%。
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此协议。据他估算,如果要达到斯特恩全球变暖报告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的目标,将花费27万亿美元,但是只能消除价值达13万亿美元的由于变暖带来的损害。
只是20年后,核能源在所有能源中所占比重也不过几个百分点。首先,中国将限制高排放的出口企业。其二,在修建城市时,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能有效发展和支持环保的生活方式。要全面了解全球变暖的危害,我们需要计算所有的成本和收益。
有可能奏效的是碳税,就是说对煤炭、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征收税费。化石燃料现在要昂贵不少。
采取这一措施将会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要全面启动核电项目仍有待时日。
然而,目前的城市化似乎只是成了房地产开发商从中获利的运动。让环保主义者气馁的是,全球地表温度已经从1996年起一直保持稳定,惟独在1998年因为厄尔尼诺现象有过骤升。